“石峁及河套地区相关遗址考古工作,已经成为探讨我国北方地区文明起源的重要科研工作”。5月16日,在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考古博物馆)承办的首期“秦星讲坛”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邵晶作了题为“石峁考古与文明起源”的专题讲座。
他在讲座中指出,石峁遗址一系列考古收获和研究成果为国家起源的“石峁模式”提供了生动的注解,并分别从“文明”概念的界定、石峁城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史前都邑、石峁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分析以及石峁社会已经形成严格的礼制制度并影响至今四大部分作了详细论述,为大家更好地理解黄帝、黄帝时代、黄帝文化构建了考古实物基础上的时空框架。
一直以来,国家和文明的起源问题,都是历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文明的解释种类繁多”,邵晶介绍说,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明”常用于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探源中,按中国史书上的传说来说,就是“制造文明之第一人”的黄帝时期,也就是5000年前左右。
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石峁遗址的都邑性城址、社会背景以及礼制的形成和传承等方面均彰显出明确的“文明”和“国家”气象。
“石峁遗址兴建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比文献记载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的时代还早,废弃于公元前1800年左右,与夏国的一座都城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年代相当,其主要使用年代处在中国早期国家和东亚地区早期国家产生和初兴的关键时期。” 邵晶说,其形制完备、规模空前,层层设防、众星拱月般的城垣结构奠定了中国古代以宫城为核心的都城布局形式。
此外,石峁城内丰富的内涵、突出的等级以及大型联房、池苑等高级建筑的发现和“藏玉于墙”“人头奠基”等信仰遗留充分表明,石峁城应为中国北方早期王国的一处都城,它展现了4000多年前黄土高原上极致辉煌的中华文明成就。
石峁遗址所处的年代为4300-38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此时的社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石峁城严密的城防设施以及城内发现的人头坑等遗迹,即以表明石峁时期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加之石峁所在河套地区自公元前4500年以来盛行的筑城传统,更加清晰地勾勒出战乱频繁的社会“常态”。对此,邵晶从石峁城周边发掘的寨峁梁石城遗址给予了详细说明。他说,从寨峁梁石城发掘房址的遗迹来看,寨峁梁房址的废弃原因很单纯,基本无晚期扰动迹象,也就是说,它很有可能与居民受到外界突然威胁后有意识地自行破坏有关,或为一些暴力冲突事件甚至战争。
而2020年考古发掘的寨山石城墓葬,其形制特征鲜明、器物组合典型、等级区分明显,则首次全面揭露了石峁文化的大型墓地,充分体现了4000年前中国北方地区早期国家形态下的丧葬礼制和等级意识,反映出明显的阶级分化与社会复杂化现象,充分说明当时的社会已处于文明起源的重要阶段。本报记者 赵争耀
考古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