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来,漯河市不断强化规范管理、优化调度运行、严抓安全生产,实现了供水量持续攀升,其中,2022年水量分配指标达成率位居河南省第二位,2023年基本完成1.06亿立方米消纳指标,水量消纳情况在全省排名前三。
“三个安全”底线进一步筑牢,按照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要求,漯河市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坚定不移地把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建立三级运行管理体系,完善供水调度、巡查值守、设备操作、日常养护等岗位职责,制作教学视频,分步骤讲解运行管理作业流程,实现安全、标准、高效的作业效果。对各管理站所自动化设备进行改造,在河南省首批实现从省、市到现地管理站水量调度的自动化远程控制。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利用气象、水文数据和相关预警信息,打造智慧水利工程。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通过对120公里供水管线及12个管理站进行风险“四色”等级划分,推动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验收、核销的闭环管理,为我市南水北调工程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水资源格局配置持续优化,通水以来,漯河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通过实施科学调度和管网扩容延伸,受水区范围不断扩大,受益人口逐年增长。截至目前,漯河市的9个城市水厂,有8个在使用南水北调的水,占比超90%,“南水”已成为我市城市供水的主要来源。受益范围做到市、县(区)全覆盖,受益人口约为12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1%。南水北调改变了供水格局,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同时,漯河市以水为媒,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目前,80余家企业都在使用丹江水。
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复苏,漯河市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与周边环境整治、文化弘扬、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了临颍县黄龙湿地公园、黄龙渠、五里河、荷塘湖区和桃花潭湖区等水系景观项目。为更好地服务生态补水需求,漯河市大胆实践,处理好时间与空间关系,在雨季末将部分“南水”通过贾河退水闸调至燕山水库暂存,缺水时再从燕山水库适时放水入澧河后补水至市区,解决漯河市境内无蓄水设施问题。截至目前,漯河市通过南水北调干线10分水口门4座退水闸为沙河、澧河进行生态补水6000万立方米,助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湖生态环境复苏。
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有力推进,推动管网延伸扩容,目前,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水厂被纳入南水北调新增供水范围,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漯河市五水厂改造扩容已提到议事日程,管网延伸工作正在进行;临颍二水厂、舞阳县水厂、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水厂管网均已向城郊延伸,预计所有项目建成后,受益人口将新增70万。依托新组建的水投公司谋划南水北调市区调蓄工程项目,并于2022年在漯河市发改委重大项目库中立项,该项目建成后,可将城市供水保证率从81%提升至95%。预计明年南水北调年度供水量可达1.07亿立方米,可全面完成水量指标消纳任务。(吴刚华)